截至2025年11月,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领域正处于制度密集完善期。多项新规已公布或正在制定中,预计将在2026年前后陆续出台或全面实施。以下是即将或可能出台的重点监管新规及政策动向盘点:
一、已正式公布、将于2026年施行的新规
1. 《生态环境监测条例》
发布机关
:国务院 施行时间
:2026年1月1日 适用对象
: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(属检验检测子类) 核心监管要求
: 备案管理
:机构须具备设施、人员、技术能力,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备案; 禁止转包
:不得违反约定将受托业务转委托; 利益冲突回避
:不得同时接受存在利益冲突的双方委托(如既做企业自行监测又做政府监督监测); 数据造假“双罚制”
:机构罚款 + 责任人1–5万元罚款 + 5–10年乃至终身禁业; 全过程可追溯
:原始记录、视频监控、数据保存等要求强化。
此为我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专门行政法规,对环境检测机构具有强制约束力。
2. 《江苏省检验检测条例》
施行时间
:2026年1月1日 全国首个省级检验检测综合性地方法规
亮点措施
: 明确检测活动全流程规范(采样、检测、报告出具); 要求在官网或平台公示资质、检测项目、收费标准; 建立信用评价与分级分类监管制度; 对虚假报告、超范围检测等行为设定吊销资质等严厉后果; 鼓励数字化、智能化检测能力建设。
该条例可能成为其他省份立法范本,推动全国性法规出台。
二、正在修订或即将出台的国家级监管新规(2026年重点预期)
1. 新版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补充要求(生态环境监测类)》
牵头部门
:市场监管总局 + 生态环境部 进展
:已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修订,近期将正式发布 重点方向
: 提高技术人员、设备配置、质控能力门槛; 强化现场评审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; 增设数据防篡改、远程监控等技术合规要求; 与《生态环境监测条例》衔接,落实备案与禁业制度。
2. 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(修订草案)》
主管部门
: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背景
:现行办法处罚力度弱、监管手段滞后 2026年预期修订重点
: 提高罚款上限
(如虚假报告从3万元提至50万元); 明确“出具不实/虚假报告”的认定标准
; 建立全国统一的检验检测监管信息平台; 推行“双随机+信用+风险”三位一体监管模式; 赋予地方监管部门更多执法权限(如查封、暂停资质)。
3. 检验检测行业信用监管实施细则
政策依据
:国务院《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 2026年落地预期
: 构建全国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信用档案; 实施红黑名单制度,与政府采购、招投标挂钩; 对失信机构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(如限制参与重大项目、融资受限); 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自律公约与举报机制。
4. 重点领域专项监管规则(2026年或将密集出台)
| 领域 | 可能出现的新规 |
| 食品检测 | 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》细化标签、添加剂、农残检测真实性要求 |
| 碳足迹认证 | 《产品碳足迹检测与核查机构准入规范》,明确温室气体核算能力标准 |
| 建设工程 | 强化桩基、混凝土、钢结构等关键材料检测的现场留痕与视频回溯要求 |
| 医疗器械 | 要求检测机构与注册审评数据联动,防止“检测放水” |
三、监管技术手段升级(配套新规实施)
非现场监管普及
:运用遥感、无人机、走航车、物联网传感器等开展“零打扰”检查; 电子报告+区块链存证
:在环境、食品等领域试点检测报告上链,确保不可篡改; AI风险预警系统
: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报告频次、参数偏离度等,自动触发飞行检查。
四、总结:2026年监管趋势关键词
✅ 法治化|✅ 严打造假|✅ 信用约束|✅ 智慧监管|✅ 责任到人
2026年,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“法规更严、处罚更重、追溯更强、准入更高”的新监管环境。机构需提前做好合规准备,尤其在人员资质、设备校准、原始记录、利益回避、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强内控,避免触碰法律红线。

